护童天使国际儿童用品

当前位置: 护童天使国际儿童用品 > 服饰 > 文章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2015

时间:2024-09-22 20:24来源: 作者:admin 浏览: 10 次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现将《云南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2015—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云南省人民政府2015年12月28日(此件公开发布)云南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2015—2020年)前 言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海省,流经西藏、云南2省区和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现将《云南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2015—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云南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

(2015—2020年)

前 言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海省,流经西藏、云南2省区和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5国,河流总长约4880公里,我国境内2161公里,我省境内1247公里,是亚洲唯一的一河跨六国的国际河流。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北接金沙江对内合作经济带,南连沿边经济带,是我省国土开发开放空间重要的南北轴线,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前沿,在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澜沧江沿线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类型多样,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发展潜力巨大。打造云南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以下简称经济带),对于完善我省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具有重要作用。

为推进经济带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范围为澜沧江流域我省境内迪庆州、怒江州、大理州、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等7个州市、34个县市区栙,地域面积13.08万平方公里,人口1017万人。规划期为2015—2020年,展望到2030年。

第一章 基础和条件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内陆开放优势明显。经济带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毗邻泰国、柬埔寨,辐射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拥有国家一类口岸6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各1个,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是我国通往印度洋最近的陆上通道。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不断推进,经济带在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资源禀赋丰富多样。经济带森林覆盖率达67%,拥有富庶的森林资源和碳汇资源。水能资源蕴藏量2490万千瓦,已建成装机1560万千瓦,是我国清洁能源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要基地。地处我国西南三江成矿带,铅、锌、铜、银、锗等储量位居全国前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景观奇特多样,人文风情绚丽多彩,有藏、傣、佤、白、傈僳、怒等18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92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55%。

生态环境地位重要。经济带分布着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世界自然遗产、9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2个国家湿地公园,有超过全国1/4的野生动物和1/6的野生植物物种,是我国西南地区较完整的物种基因库,是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生态功能突出,环境质量优良,澜沧江流域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基本达到优良,洱海等主要湖泊、水库水质达到水功能要求,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2250亿元,占全省17.6%;人均生产总值22123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6.8亿元,占全省10.4%。在2010年的基础上年均分别增长17.9%、17.4%、21.4%。

基础设施日益改善。大丽铁路支撑作用增强,玉溪—磨憨、大理—临沧铁路建设加快,以昆曼公路、泛亚铁路等为主体的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逐步形成。以大理、西双版纳机场为中心,保山、临沧、普洱支线机场为辅助,澜沧、沧源机场加快建设的航空格局逐步完善。水路运输拥有景洪港、思茅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水运口岸,勐罕多功能码头二期工程已完工。水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骨干电网初步形成,天然气综合利用管网建设加快。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均受教育年限、义务教育和高中入学率和巩固率等指标明显提升,职业教育显著增强。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扶贫综合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比2011年(250万人)减少120万人。

第二节 发展形势

一、有利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为经济带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定位、新要求,为经济带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国家重要战略的实施为经济带建设拓展了发展空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要战略深入推进,使经济带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由内陆边缘地区变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在对内合作、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拓宽了经济带发展空间。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为经济带建设带来了政策支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更加关注西部地区民生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民族、贫困、边境地区扶持力度,为经济带加快建设带来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全面推进为经济带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加快推进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和互联网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将进一步破解跨越式发展瓶颈制约,为经济带夯实发展基础、改善发展环境、发挥区位优势、释放发展潜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制约因素

扶贫任务繁重。经济带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洼地和短板。2014年,有连片特困县31个,农村贫困人口131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3%,贫困发生率15.2%。

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通、通而不畅是制约澜沧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迪庆州、怒江州和临沧市仍未通高速公路,航道运输存在梗阻,多式联运发展滞后,陆路与水路运输衔接不畅。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带内产业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产业发展基础不牢,产业层次低,竞争力不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薄弱,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经济带有31个县属于限制开发区域,且自然保护区、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众多,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健全,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局部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可持续发展压力日益增大。

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带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人员交往、商贸往来通而不畅,双边、多边开放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对外贸易层次低、规模小,对外开放合作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第三节 重大意义

对云南澜沧江沿线经济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开放,有利于拓展全省区域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带;有利于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合作交流,提升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有利于促进云南藏区和滇西边境片区脱贫致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有利于共同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对于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云南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协同推进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共创开放合作新局面,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筑流域生态安全屏障,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的前沿带、绿色经济发展的试验带、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点带、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带,努力闯出欠发达地区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跨越式发展路子,实现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联动发展。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对经济带进行统一规划,促进各种要素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带联动发展。

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围绕开放型、创新型、高端化、绿色化、信息化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带跨越式发展。

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探索跨区域生态共建共保新模式,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和安全屏障,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带绿色发展。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实现经济带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开放合作、共赢发展。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创新开放机制和合作模式,全面推进对内合作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带共赢发展。

第三节 发展定位

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的前沿带。充分发挥“一江连六国”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完善对外开放合作机制,加快开放平台建设,把经济带建设成联结南北、内外联动、全面开放合作的经济带。

绿色经济发展的试验带。发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以建设澜沧江生态文化旅游带为总抓手,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生态农业、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建设重要清洁能源、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科学跨越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点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以生态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带。坚持区域发展和精准扶贫“双轮驱动”,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对人口较少民族和整体特困民族进行重点扶持,提升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到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经济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开放合作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城乡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达69%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洱海水质稳定达到并保持地表水II类标准。

展望2030年,经济带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民族团结边疆繁荣更加巩固,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第三章 构建协调发展空间格局

统筹滇西北滇西南发展,明确空间开发重点,构建“一轴、两极、两区、三屏”空间格局,形成布局合理、联系紧密、特色鲜明、城镇体系完善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 一轴

沿江发展主轴。以沿江综合交通网络为依托,以大理、隆阳、思茅、临翔、景洪等中心城市为重要支撑,以德钦、维西、兰坪、云龙、永平、昌宁、凤庆、云县、景东、双江、澜沧、勐海、勐腊等县城为重要节点,优化沿江产业和城镇布局,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打造点状密集、岸线延伸、流域辐射的沿江发展主轴。

第二节 两极

大理—隆阳增长极。加强与昆—保—芒—瑞对外开放经济带建设的有机衔接,提升大理市、隆阳区交通枢纽作用,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外向型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枢纽,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形成衔接经济带南北的发展增长极。

临翔—思茅—景洪增长极。加强与昆曼经济走廊建设的有机衔接,增强临翔、思茅、景洪重要节点的支撑作用,发挥绿色资源优势,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加快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西双版纳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建设,打造清洁能源、康体养生、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商品加工贸易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群,形成经济带绿色经济增长极。

第三节 两区

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以勐腊(磨憨)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依托,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加强国际经贸、文化合作,重点发展国际运输、保税物流、转口加工、跨境金融、跨境旅游和康体养生等产业,形成经济带南向沿边开发开放先行试验区。

边境经济合作区。以临沧国家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孟连(勐阿)边境经济合作区为依托,深化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优化、整合和提升区域功能,形成集转口加工、物流、边贸、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西向开放边境经济合作区。

第四节 三屏

滇西北“三江并流”生态屏障。以三江并流核心区德钦、维西、兰坪为重点,加强重要水源涵养地、高山草原生态系统和立体型植被生态系统保护,推进滇西北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建设德钦—维西—兰坪生态安全屏障。

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以南涧、巍山、景东、景谷、镇沅、凤庆等县为重点,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建设,构建北连三江并流、南连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建设以中亚热带生态系统为特色的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

南部边境生态屏障。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为重点,拓展延伸到江城、澜沧、孟连、西盟、沧源、耿马等边境县,以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和有效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为重点,强化跨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建设南部边境生态安全屏障。

第四章 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加快建设五大基础设施网络的部署,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高效便捷、互联互通、通江达海、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网络,消除发展瓶颈,补足发展短板,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支撑和带动作用。

第一节 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

坚持以衔接、优化和协调发展为主线,以航空为先导,打通以高速公路、铁路为骨架的“主动脉”,加密以国省干线为枝干的“内循环”,畅通以农村公路为网络的“毛细血管”,推动澜沧江—湄公河航道和港口建设,加快建设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一、铁路

按照云南“八出省、五出境”的铁路通道建设目标,加快推进泛亚铁路中线玉溪—磨憨段、西线大理—瑞丽段建设,构建连接大理、临沧、普洱、景洪等重点城市之间干线铁路,加强大理区域性铁路枢纽建设,增加营运里程、提升运输能力。 

专栏1.jpg

二、公路

构建外联内畅的高速公路骨架,实施小勐养—磨憨、保山—泸水、玉溪—临沧等高速公路项目,争取“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大理—临沧等高速公路项目。加强普通国省道及沿江公路建设。完善澜沧江桥梁建设,形成布局合理、有效覆盖的过江通道体系。继续推进农村公路改造建设,提高乡镇和行政村公路通达条件和服务水平。构建以大理、景洪为节点的公路运输枢纽。 

专栏2.jpg

三、民航

以西双版纳和大理机场为中心,保山、临沧、普洱等支线机场为基础,加快建设澜沧、沧源机场,加快大理、思茅机场迁建工作。以低空空域开放为契机,规划建设德钦、维西、兰坪、云龙、江城、景东、勐腊、昌宁、孟定、永德、凤庆等通用机场。开辟国际航线、加密加厚国内航线网,拓展国际、国内航空货物运输,构建“空中经济”航空运输大通道。 

专栏3.jpg

四、航运

加快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高等级国际航道建设,规划建设功果桥电站—南腊河口(长约800公里)通航500吨级船舶标准的四级航道。建设景洪、思茅、关累现代化国际国内物流港以及中下游梯级渠化库区港口和其他客货运港站,提高集疏运通道能力。大力推进货运船舶标准化、客运船舶舒适化。加强航道日常维护,提高应急抢险保通能力。

专栏4.jpg

五、多式联运

加强有效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与重要港区的连接建设,形成能力匹配的铁路、公路连接线和换装设施,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统筹航运发展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拓展港口运输服务的辐射能力。

第二节 安全可靠的水利设施

加强水源工程、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业灌溉工程、江河堤防治理工程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建设,逐步构建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保障供水安全。

一、骨干水源建设

以《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规划(2013—2020年)》中的水源工程、引提水工程、连通工程为重点,加快续建项目建设进度,新开工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和重点水利枢纽项目,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

二、水资源综合利用

加快推进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将大中型水电站库容纳入全省水资源统一配置,采取提、引、输及大中小水利工程相配套等方式,充分利用水电站蓄水,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配置能力。重点开工建设龙开口、苗尾、小湾、漫湾、观音岩、橄榄坝等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三、城乡居民供水

完善城乡供水管网系统,加快城市供水管网建设,填平补齐县城供水设施。抓好集镇供水工程,提高集镇供水水质和供水保证率。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城乡饮水安全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加快制定供水应急预案。

四、江河堤防治理

实施澜沧江干支流和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强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山洪沟治理。加大对城镇周边、村庄附近的江河、湖堤、坝塘的险情排查与修复力度,提高重点城市和农村集镇、粮食主产区的防洪保障能力,基本消除江河堤防隐患。全面完成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建成州市级及县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实现省、州市、县三级联网。

五、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进一步推进水库配套灌区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建耿马大型灌区。结合干支渠防渗、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山区五小水利建设等项目,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5.jpg

第三节 保障有力的能源体系

统筹规划布局重大能源基础设施,推进油、气、电输送网络建设,建设天然气和成品油储备设施,构建稳定、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一、电网

大力推进电力交换枢纽和骨干电网建设,积极推进滇西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及澜沧江上游电站500千伏交流送出工程。加快建设以22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110千伏变电站为辐射的供电网络。统筹考虑城市和农村电网的建设发展,继续升级改造县城及农村电网,提高城乡供电质量。

二、油气网

以中缅油气管道开通为契机,推进天然气管道临沧支线、玉溪—普洱支线、普洱—西双版纳支线尽快开工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天然气管网、压缩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和储气设施建设,优先覆盖重点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进一步完善成品油销售网络,支持配合云南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工程配套油库、加油站建设,形成具备保障能力的成品油销售网络设施体系。 

专栏6.jpg

第四节 高速共享的信息网络

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推进第三、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完成广电用户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积极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中心城市实现光纤到楼入户,提升宽带家庭普及率和光纤接入能力。加强农村信息服务高速通道建设,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加快宽带网络从乡镇向行政村、自然村延伸,实现农村信息网络全覆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完善网络信息安全设施。

第五节 便捷高效的口岸设施

提升磨憨、打洛、勐康、孟定、思茅港和景洪港一类口岸功能,加快关累、龙富、勐满等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南伞、永和等口岸升格,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口岸开放体系。完善检验检疫、仓储、冷链、中转、交易、展示等设施。建设电子口岸,提升海关、检验检疫、边防、口岸等联检部门服务能力,逐步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

第五章 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打好绿色生态牌,整合资源要素,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将经济带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一节 高原特色农业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在“特色”上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功夫,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扩大农产品物流,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粮食

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提高单产和复种指数。以潞江坝、宾川坝等为重点,巩固提升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基地生产能力,以德钦、维西等为重点,大力发展青稞、荞麦、燕麦等山地优质杂粮基地。建立健全优质专用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及繁育、推广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提高良种普及率和统供率。因地制宜推广机械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二、特色经作

烟草。推进烟田地建设和烟水、烟路配套设施建设,以推广生态植烟技术、建设烟草庄园为抓手,巩固提升老烟区,培育发展新烟区,在普洱、临沧、保山等地建立稳定的优质烟基地,增强优质烟叶保障能力。

茶叶。着力抓好中低产茶园改造和生态茶园建设,扩大无性系良种及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重点打造普洱茶、红茶、绿茶等3大著名品牌。培育一批集种植、加工、营销、文化、旅游、科研为一体的龙头企业(集团),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甘蔗。加强“双高”甘蔗新品种选育,做好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以保山、临沧、西双版纳等地为重点,加速吨糖田和高优蔗园建设。抓好酒精、酵母、生物肥、蔗渣浆纸、木糖醇等产品开发,提高蔗糖清洁生产、蔗糖深加工和制糖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木本油料。大力发展以核桃、油茶、澳洲坚果、油橄榄、青刺果、漆树为重点的木本油料,加快特色木本油料产业链延伸,在临沧、普洱、保山、大理等地培育一批集种植示范、产品研发、生态体验为一体的木本油料基地。

橡胶。改造低产低质胶园,推广胶木兼优的良种和新型割胶技术。以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为重点,推进橡胶制品及橡胶木材、橡胶籽油等精深加工,建成全国重要的橡胶种植与加工基地。研究建立西双版纳天然橡胶交易中心。

咖啡。重点建设保山、普洱、临沧、西双版纳高稳产生态咖啡种植基地,培育咖啡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咖啡庄园经济,支持“云南小粒咖啡”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蚕桑。加强中低产桑园改造,积极承接东蚕西移,以保山、普洱、大理、临沧为主产区,加强良种繁育、新技术推广,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原料茧基地。培育优质蚕茧和生丝品牌,发展缫丝及丝产品精深加工、副产品多元开发为一体的现代蚕桑产业。

中药材。以具有优势的石斛、当归、重楼、杜仲、白芨、黄精、灯盏花、龙胆草等为重点,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集约化种植,抓好GAP基地认证,促进中药材种植产业转型升级。

果蔬。加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规模化、标准化水果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精细蔬菜、冬春蔬菜、夏秋补淡蔬菜、野生蔬菜、野生食用菌产业化。加强蔬菜良种繁育中心、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和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基地建设,推进无公害蔬菜科技产业化开发。加强采后处理和保鲜技术研究,扶持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和外销能力强的营销企业。

三、山地牧业

立足上游迪庆、怒江地区山多、草多、林多等资源条件,大力发展以牦牛、黑山羊等为重点的草食畜牧业。中下游地区大力发展以肉鸡、肉鸭、肉鹅等家禽以及西双版纳小耳猪为重点的畜禽标准化养殖。扎实抓好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林果+饲草+畜牧+沼气”和“蔗+畜+沼”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四、淡水渔业

建设高原特色生态渔场,大力发展池坝塘健康养殖、稻田养鱼等特色渔业养殖,有序发展糯扎渡、大朝山、漫湾等库区生态渔业。培育水产品和专用饲料龙头加工企业,推进外向型水产养殖与加工基地建设,延长淡水渔业产业链。

五、高效林业

充分发挥森林物种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化林场、林区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选择具有特色的经济林树种,建设定向培育、集约经营、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加快低效林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专栏7.jpg

第二节 优势工业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培育壮大新兴工业,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清洁载能产业、农产品加工及轻纺工业,建设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和基地。

一、清洁能源

抓住西电东送、云电外送和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省等机遇,有序开发水电资源,优化提升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巩固提升经济带西电东送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苗尾、黄登、大华桥、里底、乌弄龙电站建设,配合做好旭龙、托巴、古水、橄榄坝电站前期工作。促进中小水电资源和开发主体整合,鼓励电能就地消纳,加强运营监管,提高电能质量。

二、清洁载能及原材料加工

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推进清洁载能及原材料加工业转型升级。合理布局矿冶生产力,利用资源优势就地发展水电铝、工业硅等产业,优化升级铅锌产业链,培育发展铜、金、银产业链,加快发展锗、铟、铂、钯等稀贵金属深加工产业。以布局调整为重点,有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大力发展大理石、米黄等高档装饰石材及新型建材。利用天然气加快高岭土、硅藻土资源开发,积极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的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及日用瓷器等产业。以我省电力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推进输配电价改革,促进以电带矿、矿电结合。

三、装备制造

加快发展汽车、农机具、电力装备等制造业。以大理创新工业园为核心,加快提升载货汽车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汽车配套产业链。依托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引进有关配套产业,延伸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智能电网、输电线缆等产业链。积极支持临沧工业园、大理创新工业园培育发展通用航空设备制造业。

四、绿色食品加工

提高食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健全标准体系,加强品牌建设,延伸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茶、酒、糖等传统食品加工业,加快木本油料、核桃、咖啡、果蔬、食用菌、畜禽等特色食品深加工,培育食品分级包装、产地储藏保鲜、冷链运输等配套产业。

五、生物制药

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和推广基地,促进中药材资源就地转化,加强傣药、彝药、藏药品种研发和二次开发,鼓励企业并购和品种整合,重点培育中药饮片、中成药、天然健康产品与植物提取物等3大产业集群。

六、林产工业

加大竹浆、蔗渣浆、桑条浆等非木纤维制浆造纸产品的开发利用,促进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发展。提升林板产业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开发竹炭、核桃活性碳产品。加强紫胶、松香、松节油、桉叶油等精深加工。加快发展子午线轮胎专用胶等新产品,推进橡胶产业资源重组,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七、纺织服装

加快普洱、保山、大理、临沧等地承接东部地区纺丝、面料、服装、鞋帽、家居用品等产业转移。巩固提升棉纺织业和茧丝绸产业,做精做强扎染业,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服装。

专栏8.jpg

第三节 现代服务业

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和业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民生需求,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着力点,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产业,支持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一、旅游文化

打造澜沧江大旅游目的地。以澜沧江为纽带,以香格里拉、三江并流、大理风花雪月、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旅游品牌为依托,以藏文化、佤文化、傣文化、茶文化、哀牢文化等为支撑,推动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由点成线、由线成带,打造以迪庆、怒江、大理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大香格里拉旅游圈,以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为核心的滇西南生态养生旅游圈。

发展康体养生旅游。按照休闲度假与健康养老、康体疗养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环洱海文化养生,保山、大理温泉养生,普洱、临沧、西双版纳生态养生等康体养生旅游,加快发展康体疗养、养生养老、中医药保健、保健食品、水上运动等大健康产业,推动旅游式、候鸟式、乡村田园式养生养老产业发展。

开发旅游文化产品。重点开发以翡翠、南红玛瑙、永子为主的珠宝玉石产品,以及银器、铜器、木雕、天然香料、土陶、彩陶、刺绣、扎染、腊染、大理石及核桃工艺品等特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民族风味和地方小吃,打造“生态、绿色、健康、有机”形象和少数民族餐饮文化品牌。注重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承。

专栏9.jpg

二、商贸物流

依托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以及特色产业基地和园区,优化专业市场、物流中心和大型物流园区的布局,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和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建设全国重要的咖啡、茶叶、橡胶、药材等特色物流贸易中心。合理布局区域内商贸流通网点,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乡镇综合购物中心、配送中心、村(社区)商业网点共同发展的城乡商贸流通网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业态。通过商贸物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将大理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物流枢纽,将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建成区域性物流节点。

专栏10.jpg

三、金融服务

以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优先支持勐腊(磨憨)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临沧国家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孟连(勐阿)边境经济合作区在跨境人民币业务、跨境金融业务创新、与周边国家小币种开展兑换、跨境电子商务结算方面先行先试,设立金融机构或服务网点。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发展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三农”保险和跨境保险,探索建立政策支持的巨灾保险制度。争取培育组建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继续推进村镇银行、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发展。

四、信息服务

加快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空间地理信息等技术在政务、民生、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应用。利用互联网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精细化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信息服务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加强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社会保障、旅游、文化、金融等信息服务。加快能源、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促进流域生态环境数据共享,为联防联控提供支撑。推动保山工贸园区信息产业聚集,将保山建设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大数据存储、备份及信息交换枢纽。

第六章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按照“建设山地城镇,突出中小城镇,实现组团发展,推进城乡一体”的发展模式,坚持“人本、集约、智慧、绿色、特色”理念,突出山水、沿边、多民族特色,促进城镇协调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集约高效、结构合理的城乡发展格局。

第一节 完善沿江城镇体系

加快滇西城镇群和滇西南城镇群建设,充分发挥大理、隆阳、思茅、景洪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提升宾川、临翔、云县、耿马、景谷、宁洱等州市域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其他县域中心城市建设,以乡镇人民政府驻地为依托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形成以“二群、四城、六县、多点”为主体构架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第二节 提升城镇功能

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州市域中心城市特色风貌的传承和塑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根据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农业型、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边境口岸型、生态园林型等特色小镇,增强特色小镇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专栏11.jpg

第三节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科学规划产业和城镇发展布局,推动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对产业发展的承载和集聚能力。完善产业园区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增强人口集聚功能,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镇经济转型。

第四节 建设美丽乡村

加快重点建设村、美丽乡村示范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推进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深入实施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两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建设秀美之村、富裕之村、魅力之村、幸福之村、活力之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升级版新农村。

第五节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农民工、失地农民等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口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实现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六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推进云南藏区、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大力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63686”行动计划,重点实施整乡整村推进、雨露计划、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等专项扶贫工程,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健全投入增长、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管理、“三位一体”大扶贫、考核退出激励约束、“挂包帮”驻村帮扶、信息化动态管理等机制。

第七章 共创开放合作新局面

完善经济带开放合作平台和机制,加强对内对外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推动开放向县域延伸,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开放合作新局面。

第一节 加强对内区域合作

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提升与国内其他省(区、市)合作水平。以临沧国家边境经济合作区、孟连(勐阿)边境经济合作区、勐腊(磨憨)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开放平台及国家、省级产业园区等为载体,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集群式、产业链承接步伐,重点引进牵动力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吸引生物制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日化用品、装备制造等产业进入园区。深化上海对迪庆、普洱、保山、西双版纳的对口帮扶与经济合作。打破行政区划藩篱,推进毗邻州、市、县、区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创新考核和利益分配机制,共享发展成果。

第二节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一、深化重点领域合作

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依托云南—老北、云南—泰北、云南—缅甸双边合作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建设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国家跨境旅游带,打造景洪—琅勃拉邦—清迈—景栋“金四角国际旅游圈”。积极开展农业优良品种选育、实用技术推广、农产品深加工等合作。开展人文交流合作,实施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合作办学、汉语推广和小语种教育等项目。发挥大理、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医疗资源优势,联合先进省(区、市)共同向周边国家提供医疗技术指导服务,建立传染病及突发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建设境外粮食、天然橡胶、咖啡和甘蔗等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经济带企业参与建设或入驻境外产业园区和经贸合作区,参与南亚东南亚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规划、投资和建设。

二、加快建设开放合作平台

加快建设临沧国家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勐腊(磨憨)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积极争取国家批准设立孟连(勐阿)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中国磨憨—老挝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景洪综合保税区。积极参与南博会,举办边境交易会等开放型会展。提升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功能,有力支撑经济带与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合作。

第三节 加快外贸转型升级

扩大货物贸易规模。鼓励进口矿产品、油气等国内短缺资源,扩大粮食、蔬菜、水果、鲜活产品等进口。巩固建材、轻工、通信设备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规模,积极扩大工程机械、成套设备、汽车汽配等产品出口。提高服务贸易比重,鼓励工程承包、咨询、技术转让、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建设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层次,推进加工贸易体系向本地增值、本地配套、本地企业为主体的方向转变。大力发展边民互市贸易,提高边民互市规模和水平。推动实体贸易平台由“线下”向“线上”延伸,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第八章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着眼于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提高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优先支持民族贫困地区乡村幼儿园建设。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经济带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全面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计划等项目时向经济带地区倾斜,确保如期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大普通高中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民办高中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规划建设一批中等示范(骨干)职业学校,在怒江、迪庆实施职业教育全覆盖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逐步实现初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学的学生职业技术教育全覆盖。继续加强高等教育发展,提升大理大学、保山学院、普洱学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加快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以及高原农业学院(临沧)、普洱茶学院(普洱)、傣医药学院(西双版纳)、珠宝学院(保山)、健康管理学院及民族民间工艺学院(大理)等特色分院的建设。统筹师资资源,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完善培训制度,加大校长、教师交流力度。

第二节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加快推进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注重基层医护人员技能培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等建设,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卫生信息化,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建设。支持藏医藏药、傣医傣药等民族医药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医疗服务领域,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进县市区文化馆、剧院、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以及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建设。大力培养乡土民族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扶持民族文学、艺术、歌舞、影视、戏剧和新媒体的创作传播,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点支持一批传统文化保护区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建设。办好普洱茶文化论坛,扩大泼水节、木鼓节、大理三月街民族节等少数民族节庆影响力。完善体育运动场馆(所)等基本公共体育设施,打造一批民族体育品牌赛事。

第四节 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完善覆盖职业人群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持续扩大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覆盖面,逐步确立适度的社会保险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适当提高医疗保障补助标准,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扩大医疗救助范围,做好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互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增强公办托底保障性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健全临时救助制度。支持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老年养护院、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等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住房保障,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第五节 提高就业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发展中介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者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劳务交流对接活动,深化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以及周边国家劳务合作,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就业与就近就地就业相互促进。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共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和落实促进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六节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和特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程,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示范社区、示范县。发挥各类媒体对民族团结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宣传工作。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培养一批“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挚”的好干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问题。建立健全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化解矛盾。

第九章 共筑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守住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的底线,划好生态环境安全的红线,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环境治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构建联防联保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第一节 加强生态保护

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公园建设,推进三江并流、西双版纳、纳板河、哀牢山、无量山、苍山等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极小种群物种和地方特有物种的抢救、保护、恢复和利用,防治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加大洱海、剑湖、茈碧湖等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全面开展沘江、威远江、小黑江、漾濞江、罗梭江等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加强电站库区水资源保护。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建立健全饮用水源保护机制,加大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力度。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严守划定的林地、森林、湿地、物种等生态红线。

专栏12.jpg

第二节 强化环境治理

全面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划定澜沧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科学核定水域纳污容量。推动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和循环化改造,推广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加快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对农村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村庄,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示范。建立健全流域重金属污染监控和防治机制,加强历史遗留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确保尾矿库安全、环保存放,妥善处理处置矿渣等大宗固体废物。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强化水上危险品运输安全环保监管、船舶溢油风险防范和船舶污水排放控制。

第三节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管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回收率,集约、高效、绿色开发矿产资源。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积极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加强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严格控制“两高一低”、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节 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建立健全跨区域环境保护协调工作机制和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协调处置机制。强化环境联合监测和监察能力建设,加强区域环境风险防控,完善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积极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加强边境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进出境动植物疫情联防联控双边合作机制,防范疫情跨境传播。

第五节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加大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涝等灾害综合防治力度,推进从应急救灾模式向灾害风险管理模式转变,从分部门防灾减灾向综合防灾减灾转变。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工程防御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建立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积极推进重大地质灾害地区隐患治理工程。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等3大体系建设。加强资源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生态与灾害风险防范。大力推进综合性、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保障,强化协调配合,推进制度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创新经济带整体开发开放新模式。

第一节 机制保障

一、强化部门责任落实

省直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职责,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认真落实政策,将本规划项目优先纳入行业或专项规划。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加大对各州、市的指导,合力推进规划实施。

二、建立跨州市协调机制

7州(市)长是本区域经济带建设第一责任人,对开发开放工作负总责。建立7州市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协调推进规划实施,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交流。

第二节 政策保障

一、财税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清理整合专项资金,重点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等重大项目倾斜。研究建立跨行政区产业合作的利益分享机制,探索“飞地经济”园区利益分配模式,逐步形成指标健全、权重合理、比例得当的分配体系。

二、投融资政策

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价格激励等措施,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项目。鼓励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在经济带设立分支机构,加大金融服务力度。鼓励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重点工程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企业债券、中期票据、挂牌上市和保险资金运用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林权、矿权等交易平台建设,形成综合性产权交易中心。

三、土地政策

探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年度计划相协调的调控机制,对重大项目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预留。统筹安排增减挂钩及农村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和时序。对可挖潜的存量建设用地,制定相应的开发利用政策,依法有序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挖掘建设用地空间。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四、产业政策

整合各类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支持旅游文化、特色农业、优势工业、生态环保、清洁能源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沿边外向型产业,通过设备折旧补贴、设备贷款担保、迁移补贴、土地置换等手段,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跨区域转移。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对获国家、省(部)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给予奖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开展直接交易。

五、生态保护补偿政策

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经济带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森林、草原、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探索下游对上游、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保护补偿。推进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和林权制度改革,形成体现资源环境价值的市场化补偿机制。

六、人才政策

实施人才帮扶工程,争取国家机关、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选派人才参与经济带建设。争取国家“西部之光”“博士服务团”“院士工作站”等人才和引智项目向经济带倾斜。支持建立经济带内州、市、县、区人才交流互动机制,通过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依托“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支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附图3.jpg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29 21:09 最后登录:2024-09-29 21: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